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就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现摘录有关研究成果。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涉及的环保产业范围,包括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三个领域。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生态环境保护装备、清洁生产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服务主要包括环境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投融资和风险评估、环境工程建设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服务等。

  一、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环保产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二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陆续进入经济恢复与飞速发展时期。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三废”和噪声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也逐步加剧,并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公害事件,危及了公民的身体健康。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各国政府不得不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采取强制措施促使企业治理污染,环保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环保产业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壮大。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五”时期,156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就从前苏联引进了与主体设备配套的除尘设备和水处理设备。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后,我国的环保产业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九五”时期,国家和地方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环保产业发展随之提速。经过几十年发展,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成为一个“朝阳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02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二是环保装备(产品)品种不断增加,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四是一批具有科研、生产、设计、施工、运营和服务一体化的工程公司迅速成长。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全国有150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专营单位近13000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2000多家,从业人员总数在250万以上。环保产业总产值1500多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6.3%。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400亿元,占26.7%;资源综合利用产值900亿元,占60.0%;环境服务业产值200亿元,占13.3%。全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总额约200亿元。

  2.环保产品品种增加。目前,我国生产和经营的环保设备(产品)已达4000多种。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垃圾焚烧设备、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火电厂烟气脱硫设备、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以及一些性能优良的环保材料等,有了较快的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如废钢破碎生产线、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控制系统与监测系统等,已能在国内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0多种环保产品向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环保产品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特殊垃圾焚烧炉的开发和使用满足了危险废物处理的需要。共伴生矿产资源、工业废弃物和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规模继续扩大,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途径不断拓宽,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如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已达200多种,粉煤灰、煤矸石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不仅解决了占地、环境污染等问题,还部分填补了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留下的市场“缺口”。

  3.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被开发研制出来,广泛用于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引进、消化和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环保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的环保设备(产品),总体上达到了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少数产品具有20世纪90年代和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能设计和制造过滤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处理风量百万立方米/小时的常规袋式除尘器。在火电厂烟气脱硫、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方面,装备容量和技术水平逐步升级,具备了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设备成套能力。工业一般废水治理技术和消烟除尘脱硫技术等达到了同期国际水平。从造纸黑液中提取木质素技术、泔水油炼制生物柴油技术等逐步成熟,有望进行大规模生产应用。煤矸石制砖设备的质量和工艺不断提高,为新型建材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4.环境服务业发展较快。近年来,随着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大和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环境服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服务的范围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拓展到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市场化步伐加快,采用BOT、BOO、TOT等模式建设运营污水处理厂,成为环境服务的热点。沿海地区印染、电镀等污染型中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高浓度废水集中处理,环保设施由专业化公司运营管理,已成为一个趋势。在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上,出现政府融资、企业化运营;政府引导、民间投资;政府资助,企业投资;民间集资,企业化管理等多种模式,这在沿海地区已经成为环境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出现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企业,全国有这类经过资质认定的企业300多家。专业化运营不仅提高了环保设施的使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也促进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二)重点领域情况

  1.水污染防治

  2002年,水处理行业产值约260亿元,占环保产业产值的17.3%,比2000年增长约30%。其中,水处理装备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环保工程建设约80亿元,服务业约20亿元。到2002年底,在70831个工业企业中,已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62939套,工业废水处理率88.3%;全国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37座,城市排水管道173042公里,日处理能力6153万立方米,日处理量为3578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近40%。

  近年来开发研制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新技术、污泥处理新技术等,已得到推广应用,一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技术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等。低速多极离心鼓风机、潜水污水泵、氧化沟专用设备、新型曝气设备、污泥处理处置等专用设备的质量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水回用技术和设备,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等,已经投入工业化生产。一大批城市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相继投入使用,一些经济适用、简易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工艺得到推广应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成为投资热点,竞争局面开始形成。

  2.大气污染防治

  2002年,大气污染防治行业的产值约310亿元。其中,大气污染治理装备约130亿元,工程建设约150亿元,服务业产值约30亿元。到2002年底,全国已建成600万千瓦装机的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烟气脱硫装机约占火电装机的2.3%。

  除尘设备和服务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由于电力、建材、钢铁、冶金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增长较快,特别是烟尘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袋式除尘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共健康、卫生体系建设,如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和设备、中央空调消毒装置、垃圾焚烧尾气净化系统等,已成为政府扶持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发展迅速。一是建成了一批烟气脱硫试验项目和示范工程。如珞璜电厂的一、二期工程(石灰石—石膏湿法),深圳西部电厂(海水洗涤法),黄岛电厂(旋转喷雾干燥法)、石景山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等。二是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国内的一些公司已具备独立完成200MW及以上机组烟气脱硫工程的设计、施工、设备成套、调试等总承包的能力。三是烟气脱硫工程造价大幅度下降,单位投资已由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公司承包的1000元/千瓦降低到目前的400元/千瓦左右。目前,由国内公司总承包或由国内公司设备成套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一般可采用80%以上的国产设备,从而带动了相关机电产品的发展。我国自行开发的用于中小机组的除尘脱硫技术,工程造价为100-200元/千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

  2002年,全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约900亿元,比2000年的680亿元增长32.4%。其中,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385.6亿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年收入已超过500亿元。

  200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1.9%,比1991年的36.6%提高1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8个百分点。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1993-2002年,累计综合利用煤矸石5.5亿吨,综合利用率由35%上升到50%;粉煤灰综合利用量由1995年的5188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8000万吨,利用率由43%上升到60%。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45亿吨,综合利用量5.0亿吨,综合利用率52.9%。危险废物产生量约1000万吨,其中综合利用450万吨,贮存310万吨,处置量240万吨,排放量2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约65万吨,社会源危险废物产生量约100万吨。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全国已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厂3000多个,从业人员150多万人。一个遍布全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已基本形成。

  根据有关部门2002年对660座城市的调查统计,垃圾清运总量为1.36亿吨。近几年,城市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均在5%以上。到2002年底,全国有各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651座,年处理能力7688万吨,为1981年的29倍。其中,填埋场528座,处理能力6898万吨,占89.7%;焚烧厂45个,处理能力275万吨,占3.6%;堆肥厂78个,处理能力517万吨,占6.7%。200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率达到了54.2%。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国内一些垃圾处理企业已具备焚烧发电的设计、设备成套、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的总承包能力,除一些关键设备外,基本实现了国产化。近年来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享受上网、不参加调峰及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提高。

  4.噪声与振动控制

  防治噪声和振动的市场规模日益扩大。2002年,共完成噪声治理项目375个,投资1.05亿元。据估算,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的市场规模在60亿元左右,约占环保产业产值的3%。其中,噪声和振动控制装备产值约为35亿元,约占环保装备的6%。

  随着城市建筑和交通噪声控制标准的提高,噪声控制设备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品销售呈增长趋势。城市建筑噪声控制设备的市场规模约40亿元左右,其中噪声工程治理约占30%,噪声与振动控制材料约占40%,噪声与振动配套控制设备约占30%。公路和轨道交通新建声屏障工程产品需求较大,市场大幅度增加,产值超过20亿元。

  5.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全国环境监测仪器共124类(含实验室通用仪器)。根据2002年11月底中国首届国际环境监测仪器展览会上140余家参展厂家的情况估计,年产值约4.8亿元,占全国环保产业产值的5.3%。其中,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厂家有59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

  (三)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为了推进环保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规划、标准、示范工程、规范市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环保产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新制定、修订的有关法律法规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二是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完善。近年来,国家制定、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多部法律,同时相应提高了废气、废水、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开展了“一控双达标”、严查环境违法行为等专项活动等,有力地拉动了环保产品和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制定并出台了鼓励和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环委会《关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性政策,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如《关于做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两批)、《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给予利用煤矸石和煤泥发电、垃圾发电等减免税收的政策优惠等。

  四是通过开展示范试点,大力推进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装备革新。根据我国汽车和家电陆续进入报废更换期的特点,重点抓了报废汽车、废旧家电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工作,在发挥已有回收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处理一体化的试点工作,出台了政策和有关规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拆解和再生利用等新兴行业正在形成。

  五是环保投资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形成了国家(包括国债)、地方、民间和利用外资等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以中央财政为例,1998年到2002年,环境保护总投资达到了580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460亿元,共安排项目543个。2002年全国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投资达1363.4亿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2亿元的3.15%,占“十五”环保投资需求的19.48%。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85.3亿元,占57.6%;工业污染源治理188.4亿元(其中,治理废水投资71.5亿,废气治理投资69.8亿,固废治理投资16.1亿,噪声治理1.05亿,其他治理29.9亿),占13.8%;新建项目环保389.7亿元,占28.6%。为改善首都环境质量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2002年北京市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7%。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还未形成一批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我国环保企业90%以上是小企业,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3%左右;二是环境服务业相对薄弱。2002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总产值的13.3%,而发达国家环境服务业一般要占到50%左右;三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对4000多种环保产品分析发现,约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通用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需要淘汰,约2/5的产品需要改进提高。“点源”治理设备相对饱和,污染治理的一些关键设备又严重短缺,呈现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现象。

  2.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虽然不少环保企业有了自己的研究和设计队伍,但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且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差距最为明显。

  3.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在一些地区仍较严重,如环保工程建设中的回避招标、招投标中弄虚作假;一些地方明文禁止外地环保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等等。市场混乱既阻碍了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也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不高。据调查,环保设备"1/3正常运行、1/3开开停停、1/3没有运行"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信息咨询服务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继续抓好环保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环保企业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现状,继续将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条件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培育若干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环保产业优势企业。积极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和总承包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大、中、小型配置合理的产业体系。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形成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立足国内市场,逐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结合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对污染大的行业,如火电、冶金、造纸、化工、建材、制革、印染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二)完善产业政策,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我国环境政策中的“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规定了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依此实施了“排污收费制度”。尽管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排污费返回”、“定向收费定向返回”、“协议收费”以及收费标准较低等因素,不但模糊了污染者的法律责任,也抑制了排污者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形成了排污者对污染物的处理处置主要迫于行政压力的局面。从经济学角度看,“谁污染、谁治理”,也不一定是最经济的。在沿海地区治理污染的实践中,已经将之调整为“谁污染、谁付费”,不仅使治污企业能“保本微利”,还形成了“集中治理”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应用。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将环保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环保产业;采用财政贴息或政策性银行贷款,扩大对环保项目的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股份制或股票上市等方式,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包括私营、个体、外资)等投资的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运行管理企业化,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

  应围绕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形成环境保护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开发,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重点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中延长产业链和各种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等,特别是降低减量化和再利用成本的技术。在现有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技术转让网络,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应由企业承担的职能还给企业,将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还给社会,为建立环境保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二是从信息化入手,建立有关环境保护信息方面的数据库,如科技、人才、市场、投融资等,为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服务平台和基础信息;三是建立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及时有效地开展各种咨询服务。在开展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服务领域,将推进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作为重点,提高其运行效率,扭转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四是开展环境保护的投融资、环境战略评价等新兴环境保护服务业,拉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使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考虑到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现实,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环保设施企业化运作的进程。研究探索土地利用、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五)规范市场行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是要加大执法力度。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但执法的随意性和执法力度不大,难以使我国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应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力度,这将是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的最根本动力;二是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打破地方、行业保护和市场封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执行规定的建设程序,保证市场的公平和公正;三是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开展环保产品认证工作,坚持企业自愿、第三方认证、国家统一管理的原则,提高环保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加强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使产品质量成为竞争制胜的根本;四是发挥社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并使之成为股票上市、产品质量评定等的依据之一,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调动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